一、什么是消费信贷
用大白话来解释,就是有钱人借了一笔钱给需要钱的人,去进行消费(这是重点,划线),然后借了钱的人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、地点、数额把钱还给有钱人;要是不还,嘿嘿…… “干你”(我们都是守法的合格公民)。
通常对消费信贷,按照有无场景来分,分为有场景消费贷、无场景消费贷(车贷和房贷,今天先不讨论,以后再说)。
1. 有场景消费贷
顾名思义,基于场景内的消费需求提供的信贷业务,往往是以支付方式或者信用卡分期方式提供产品服务,常见的信贷产品包括花呗、白条等。这类产品往往会跟用户在平台内的消费习惯进行强绑定,即通过收集用户的消费品类、消费频次、消费金额等数据,来刻画用户每个月需要多少钱来支持他的“快乐”。
当然这里也有很重要的点,即不是所有的用户,平台都会服务的。一般重点服务频次高、消费金额高、使用花呗/信用卡的用户,因为他们透支的意愿度更高。但如果用户在平台内一个月就消费一次,一次消费10块钱,这类用户一般不会服务,因为他们的可选择性支付方式太多,花呗就可以很好的支持。
2. 无场景消费贷
俗称为现金贷(这个词好像这几年有点“臭”),对于这类产品的理解,更多的还是流量生意,即把用户吸引进来,按照一定的转化率,后端匹配合适利率的资金方,然后就把钱放出去了。
但现金贷的发展历程,其实有如下阶段:
(1)流量生意
吸引用户进来、合理的定价和还款方式、资方的匹配,提高用户的借款转化率;这里的主要产品是贷超。
(2)用户粘性
游戏、社交、信用报告服务等,提高用户使用的活跃度,增加粘性;这里重点可以提一下line中的熟人借钱功能,666。
(3)品牌建设
运营的下半场,其实是品牌的竞争,能够做到深入人心、电话号码列表 瞬时联想的产品,借呗、微粒贷的品牌建设太成功了。
二、哪些场景适合消费信贷
“有人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” 换个维度来说,有人的地方,就有金融;在精确一点说,有交易的地方,就有金融。
实质上,金融的产生,是因为自身的权益发生了转移,而权益的转移,往往是因为伴随着交易行为的发生,而交易行为的发生,又是源自于用户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而引出的交易。
因此,对消费场景的分类,可以分为如下几类:
1. 即时消费场景
简单来说,就是当下需要立即消费的场景。通常这类方式,通常会以支付方式的形式存在。
例子:用户A去苹果店里面买个iphone13,现金需要支付13000,这13000就是用户的资产权益,他需要通过将13000转让给苹果专卖店,从而获得iphone13。但是A没钱,可通过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,将A未来的收入权益转让给金融平台,从而获得13000元进行支付。
除了这个服务之外,常见的还有融资租赁(有名的弹个车等)。
2. 远期消费场景
这个模式,就是将用户对于未来某项服务的需求,需要转让权益的服务,转化为了信贷产品。
例子:苹果公司玩大促销,现在买iphone13,在此基础上,增加1000,就可以在第二年享受apple care 服务,但是可以在第一年的11月之前取消。这个场景是将用户当下的1000现金权益发生转移,从而获得未来第二年的增值服务。
上产品。现在用户不用现在付这个钱,而是将这个权益转化为信贷产品,如果真的需要,只需要在11月的时候付这1000 + 利息,就可以继续享受。如果不需要,只需要支付利息就可以取消。
但增值服务的锁定,实际上在你转化为信贷产品的那一刻,就开始了。
3. 权益转让场景
平常接触比较多的是质押、抵押、保证金等场景,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魔幻的场景。
例子:公司A是某市最大的人力外包公司,掌控者某市80%的厂工厂妹,通过将这些人力外包给到生产厂商B进行人力外派,从而获得公司收入。B与A之间约定每个月的10号进行上个月的工资结算,而A与厂工厂妹约定每个月的20号进行上个月的工资结算。
各位看官,应该明白了,中间有10天的账期了,这个账期实际上就是厂工厂妹们的权益,他们可以通过将这个权益质押给金融平台来获得实际的现金,即11号进行质押,11号拿到现金,公司A在20号把钱给金融平台。
这种就是典型的时间换利差。
其实这类case,还有很多,比如供应链场景里面的商家账款融资、远期承兑汇票贴现等等。
三、风控应该怎么做
有了产品和场景,那么就要开始考虑怎么给额度了。
传统银行的授信模式,会基于三表进行判定,分别是资产负债表、现金流量表、口碑调查表。
资产负债表:看的是用户现在的钱。当下用户有多少可支配现金、多少可变现财产(房子、车子)、多少负债(欠了多少钱),以此来推算用户现在属于自己的还有多少钱。
现金流量表:看的是用户未来的钱。基于他的创业收入、工资收入、副业收入等等,以及稳定性,来推算未来一段较长时间还能赚多少钱。
用户口碑表:看的是用户的品质。说白了,就是用户还不还钱。毕竟这世界上,还是有很多有钱的老赖。这里普遍会看用户的征信记录(里面有24期的还款记录),以及用户在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借款记录(能给这类服务的,有同盾、百融、数美等等数据公司)。
而当前互金机构下的消费信贷,追求的是小额、分散、秒批等目标,会更多从三金来看:
公积金:收入的稳定性,以此来推送用户未来的收入状况。
信用卡金:消费的稳定性,一般来讲,有的花必然是有的赚。因此可以推算用户每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和支出稳定性,来反推用户每个月的收入稳定性和收入状况。